王家增个展——物的皱褶
2018.12.08 - 2019.01.07

新闻稿

白盒子艺术馆很荣幸地宣布“物的褶皱——王家增个展”将于2018128 日开幕。本次展览由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展览是白盒子艺术馆与艺术家王家增的首次个展合作,将呈现王家增最新创作的十余件作品。

 

王家增的作品通常以北方工业城市废墟为主题,灰暗沉郁的笔调,擅于运用工厂的工人形象、铁盒子和厂房等元素作为象征性符号来揭示被弃物与剩余物的当代价值。王家增曾画过很多被铁皮包裹的人,它们置身在铁的包围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监狱中,没有自己的面孔,只有一个个序列的数目记号,而此次展览所呈现的新作与以往的创作形式有所不同,这批作品的另一种类型,是用铁皮和钢板制作的类似装置的作品。艺术家王家增跳脱出以往连续涂抹方式来勾勒建筑与建筑承载的空间,将表达形式简化,并采取了一种架上作品的形制,将作品挂于墙上。

 

艺术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废弃的铝和铁等金属物质,将其形状改变,通过锤击、焊接、打磨,制造了一个个物的褶皱,烧制后布满无规则的坎坷的折痕展示出一种凝重感。不同于版画、油画中绘制的被挤压的图形,这样的“形若枯骸”的状态使这份沉重感更加凝练。王家增认为像铁这样的金属物质是工业主义最简单明了的基础和指代,是对工业主义吞噬人的讽喻,它们被当作符号是王家增对工业和当代世界一种讽刺性解读。金属物质具有殊相和共相的哲学关系,而人操纵金属也被金属操纵,人伤害金属的同时也被其所伤害,人和金属之间相互扭曲,相互纠缠的关系则象征着工业时代的铁律。

 

王家增的新作不仅仅是阐述历史,简单的展示过去,他想利用褶皱物与观者之间构建成一种隐喻关系,使每个面临这种褶皱物的人,都能感受到赤裸裸的强力的无所不在,仿佛这些强力就是加诸于观者自身的。王家增赋予了这批作品“强力不仅落在身体上,也会通过落在物上而对人形成震慑”的具有哲学性的意义,将人们带入到了对物与权力的思考之中。

 

白盒子的展厅就如人们生活的密闭空间,艺术家将作品悬挂在墙上,或者将它们捆绑在钢板上,或者以盒子的形式对它们囚禁,并对它们对监狱中的囚徒进行编号一样进行编号,作品栖身于有限的空间内构筑成一座拟人式的“复仇”景象。

策展人文章

铁的神秘复仇

汪民安

 

王家增收集了一些废弃的铁板。这些铁板有丰富而漫长的前世,它们的基本要素来自大地,经过工业的标准化锤炼(反复地制作和检验),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规范形式,它们平滑,整齐,严谨,有自己的固定格式和型号,从而能到处方便地运用。也就是说,这些铁板有强烈的形式目标,它们同时是作为商品和商品的材料而被生产出来的。它们从不同类型的钢铁加工工厂鱼贯而出,千辛万苦地来到了世间。它们有些曾经被应用在物件上,而现在则从原有的物件中解脱和分离出来,变成了单一的物质和材料片段;有些从未被应用过,只是经过单纯时间的冲刷而直接变成了废品。它们一生产出来就淘汰了,一生产出来就变成了废品,似乎工业化的仔细加工就是为了将它们无情地淘汰。在这里,每个铁板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每个铁板都编织了自己的命运链条,它们的人生充满沉浮(尽管无人能够准确地勾勒出它们的传记)——王家增出于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选择了他们(或者是在废品市场上同它们无意偶遇,或者是在工业城市刻意地寻访,或者是对与自己经历相关的物件的打捞),将它们劫掠过来,打断了它们自身的历史,使之踏上了一个难以预见的前程或末路……最终,王家增强行让它们变成他自己的历史片段,他自己的艺术史片段。

 

显然,一旦被劫掠,这各不相同的铁板就改变了它的轨道,无论是空间的轨道还是意义的轨道。现在,它们被王家增改变了形状。王家增似乎痛恨它们原有的质感硬朗,痛恨它们的功能用途,甚至痛恨它们先天携带的工业气质,为此,他现在苦苦地折磨它们,对它们进行蹂躏,进行盲目的再生产,进行暴力式的挤压,使之扭曲抽搐,布满无规则的坎坷折痕。这些铁块,似乎充满苦痛,浑身难受,他仿佛要将它们撕碎,并在这种撕碎中,在这种撕碎所引发的铁的近乎哀泣的神态中,获得快感。这些黑白灰色的铁板,在王家增的暴力捶打下,失去了它们规范的形式感,同时也失去了因为这种规范而带有的特殊的功能特质和产品特质。它们成为无形式感的物质,无功能性的物质,单纯的物质。这是巴塔耶式的物的绝对耗费,它通向了无用的归途。物从工具主义牢笼中解脱出来。

 

同时,它的内在性在这种破裂,凹凸,折痕和曲线中得以暴露。铁板解体了,铁板本身,它强烈的成品形式,是对铁的掩饰和吞没,现在,它剥掉了铁板的掩饰而露出了它的物质性,它还原成了单纯的铁质要素:它就是一堆废铁,甚至这废铁也流露出内在的伤疤,这铁的伤疤还可以再次被伤害,它可以一遍遍地被伤害,一遍遍地加深它的伤痕:强硬之铁显示出不可思议的脆弱性。仿佛它在死亡的一端做最后的挣扎,仿佛它已经死亡了,仿佛它是溃败的铁的死尸。物质就此展示了它的双面极端,它的硬朗和柔弱,它的光滑和裂纹,它的锋利和伤疤,最终,它是它自己的敌人。它在两种不同特质之间闪摆:还有一种确定的物的形状和性质吗?有一种确定的物的功能和作用吗?显然,王家增对这些材质的处理,同对它们的工业化处理针锋相对,他不仅要将这些铁板揉碎,还要将生产铁板的工业程序砸碎。他似乎是在向工业主义复仇。他如此地随心所欲地扭曲它们,似乎是对工业主义的严谨和计算方式的嘲弄。这扭曲不仅改变了物质的性状,还改变了生产物质的工业程序的性状。

 

为什么要如此对待这些铁板?结合王家增持久的工业主义反思,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是对工业主义的回应。铁板,是工业主义最简单明了的基础和指代(这就是为什么他到沈阳去寻找铁板的理由),对它的处理,是对工业主义吞噬人的讽喻。人们将钢铁进行粗暴的扭曲处理,而钢铁难道不是对人也进行粗暴的扭曲处理吗?扭曲的钢铁不是同扭曲的人有一种隐秘的对应吗?它们在一个机器生产时代难道不是一体化的吗?人既是铁器的主体也是铁器的客体,人操纵铁器也被铁器操纵,人伤害铁器也被铁器所伤害,人和铁器相互扭曲,相互纠缠——这是工业时代的铁律。王家增曾经画过很多被铁桶包裹的人,它们置身在铁的包围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监狱中,没有自己的面孔,只有一个个序列的数目记号。如今,他反过来,将这些扭曲的铁器再次束缚起来,他将它们悬挂在墙上,或者将它们捆绑在钢板上,或者以盒子的形式对它们囚禁,他也对它们进行编号,就像对监狱中的囚徒进行编号一样,这真的是拟人式的复仇……

 

但仅仅是铁和人的相互比拟和换位吗?我要说,铁的传记——如果我们不把它置放在工业文化的脉络中——就此完成了它新的章节。如同人一样,物的命运也神秘难测。这些挤压折叠过的无形式的铁板呈现在这个明亮整洁的白盒子空间内,不是还充满着某种神秘性吗?为什么仅仅是它们被挑中?为什么就被挤压成这个形状?为什么栖身于这个空间?为什么在这里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此时此刻,这些折叠的铁器,呈现的是历史的偶然瞬间还是空间的永续构造?是刻意的形式还是刻意的无形式?是物的命运还是人的手法?

 

或许,这一切都是偶然的,但在此,偶然的就是神秘的,物的沉默形式,恰恰是对神秘的秘密保护。

艺术家:

展览现场




作品

  • 物的褶皱-7 金属综合材料 85 6x120cm 2018
  • 场域-3 金属材料 55x70cm 2018
  • 物的褶皱-13 金属综合材料 40x50cm 2018
  • 场域b 装置作品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