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毒—— 杨千个展
2010.04.17 - 05.09

新闻稿

艺术有毒?

艺术家杨千总是喜欢送给观众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艺术有毒?”即将构成他最近个人艺术展的最大疑点。当人们看到这个主题,总会问,艺术家究竟想干什么?今天的艺术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据说,这是一个观众必须借助道具、改变行头才能参观、感受、欣赏的奇特展览。杨千并不是在卖关子。

“艺术有毒?”,题中之义,这个艺术展览也许有毒,也许无毒,评判权在于亲临展览的观众。“有毒?”是关键、是悬疑。也许,艺术家不是在作品材料中动了手脚,让其充满了风险,就是改变了展厅的某种格局和结构。也许,观众在部分感官被过滤的情形下,感知力可能会稍微遇到些障碍,但第六感也许由此激活。这种展览主题,足以唤起人的一种好奇心。无疑,艺术家企图借助另类的氛围预设和奇观营造,面向观众的观看经验及其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方式作出一种挑战;同时也针对大众推崇唯美、温文尔雅的审美习性提出一种质疑。个体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如笼子里的小鸟一样成为供人端详、把玩的对象。杨千想的,也许是把艺术展览打造成一个批判现实、反省文化思潮的现场,“有毒”的概念则是他最大的着力点。展览的主题释放出观众想像的无限空间。艺术家颠覆了把观众当成上帝的正统观看制度,但又隐去了艺术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杨千把挑战难度的机会交给了观众,吸引众人以一种探索、冒险的心理进入他2010年4月17日至5月9日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私设”的艺术秘境。那么,届时你会来试一试吗?
                  

策展人文章

艺术有毒?
文/ 顾振清
 
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的走红,催生了一种涉及规模化生产的艺术模式。2005年以来,由于中国艺术现场展事频繁、密集,很多艺术家疲于应付各种扑面而来的机会,时间紧,任务急,极易产生自我重复和审美疲劳。急就章、油漆未干的作品被一批又一批地推到前台。艺术展示又涉及大量的临时搭建和紧急布展。于是,中国艺术现场多数充斥着一种刺鼻的甲醛味道。艺术有毒?这并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问题,它跟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语境息息相关。在泥沙俱下、泡沫泛滥的时代,最需要的是一次大浪淘沙。

全球化条件下的媒体时代,也让艺术的造星机制变成一盏走马灯。每个艺术家都可以迅速成名十五分钟,然后就可能过时。媒体制造的艺术是否有毒?答案不言而喻。谁体验过谁就知道。

不少艺术家在片刻成功之后,就此蜕变为艺术庸品、衍生品的生产者,于是,有人对这票货色美其名曰“中国制造”。艺术崇尚的是原创和不断的创新。中国制造就是制造和生产,绝不是艺术方法、形式、观念的革新,绝不是自主创造。中国制造的艺术是否有毒?走进杨千的展场的每一个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后,就能面对这个问题。

艺术有毒?艺术有毒。

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可以帮你认识毒、排排毒。关键的是,这种艺术往往十分稀有,需要观者一种心有灵犀的领悟和感知。  





艺术家:

展览现场




作品

  • DSC5157-5185-1c_调整大小
  • ABC_0141
  • DSC_0044
  • Paradise details2
  • 现场图片2
  • 现场图片3
  • 现场图片4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