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 / 张瑜洋
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有褶皱,岩石、江河、森林、组织、头颅或大脑、精神或思想、所谓的造型艺术作品……无所不在。
——德勒兹
王家增 工业日记107 200x140cm 布面丙烯 2006
王家增 工业日记16 200x140cm 布面丙烯 2006
作为一位已经成熟的艺术家,王家增并没有按部就班的重复自己过去的绘画语言,而是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不断的前行。从早期的版画作品到《工业日记》系列、《同一屋檐下》、《镜子》系列作品到《城·迹》,都是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这一创作主题的不断展开、延伸或者变奏。“无名之地”在延续工业化主题的基础之上,开始对艺术语言突破性的探索,他开始尝试将现成品带入创作,而到了“物的褶皱”系列,则开始大量使用现成品。但他并没有将现成品直接停留在直接的使用之上,而是通过改变其形状的方式,将它们打造成集雕塑、绘画、装置于一体的、充满凝重感的艺术作品。而这种艺术语言的探索与改变无疑需要勇气和魄力。王家增就是这样一位在不断颠覆自我的过程中前进的艺术家。
王家增 无名之地-13 195x195cm 纸上丙烯 2018年
王家增 无名之地-14 195x195cm 纸上丙烯 2018年
依照德勒兹的论点,没有褶皱相同的两个东西,没有褶皱相同的两块岩石,同一事物也没有规则的褶皱。王家增似乎对“褶皱”特别感兴趣,从“空间的褶皱”到“物的褶皱”,在延续对工业化城市的关注之外,更多了一份哲学性的思考。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废旧的铁皮也不例外,他将原本“标准化”的个体,再次变成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让物体本身的生命价值再次得到体现。而锤击、焊接、打磨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你会造成压力,但与此同时你也会对社会造成反压力。这是一种相生而辩证的关系。
王家增 场域-2 金属材料 55×70cm 2018
王家增 物的褶皱-1 金属综合材料 85.6×120cm 2018
王华祥说:“一位版画家特别容易成为抽象艺术家,而抽象艺术家又特别容易变成装置艺术家。版画专业出身的王家增似乎正印证着这条艺术的发展之路。每一位艺术家都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找属于他的材料,最贴切的材料,王家增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回不去了。”
一楼展厅作品展示
东方艺术·大家:白盒子艺术馆“物的褶皱”展,您准备了多久?
王家增:从开始准备,到最终呈现,准备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
早在,2018年年初筹备筑中美术馆个展时,就已经开始给这个展览预留空间。筑中的展览以“无名之地”为主题,以呈现架上作品为主,在创作思路上还是延续城市废墟与城市化进行,少量作品开始加入现成品,可以说上次展览的作品是本次展览所展出作品的一个过渡。
王家增 场域 装置作品
王家增 物的褶皱-3金属综合材料 85.6x120cm 2018
东方艺术·大家:本次展览的作品大量使用现成品,对于现成品,您怎么看?
王家增: 现成品进入艺术创作始于杜尚。此后,现成品已经是艺术创作中的“常客”。但走到时下的当代艺术,再提现成品就有点过时。对于现成品,我们不能完全拿过来直接使用,而是应该进行重新改造,将其变成艺术家最想要和可控的艺术作品。这种结合与处理的方式,符合国际化的当代艺术的基本形态。
主展厅 作品展示
东方艺术·大家:本次参展的新作品是从何时开始创作的?
王家增:2017年开始构思,同年开始寻找材料。我跑到东北的一个废钢厂、钢材交易市场去做材料的调查。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选择使用废旧的铁皮?
王家增:在我的印象里,机器通过强大的力量将铁皮挤压成球状,而在这个挤压过程中所形成的褶皱像肌理一样,特别吸引我,于是我开始使用金属材质进行创作。
王家增 物的褶皱-16 金属综合材料 40×70cm 2018
东方艺术·大家:那为什么不直接利用机器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呢?
王家增:机器是可控的,扔进去什么东西,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而我想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将现成品再创作,并去掉现成品的概念,变化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于是我开始用电焊,锤击、打磨,进行各种有可能的尝试。
物的褶皱-9,金属综合材料,150×300cm,2018
物的褶皱-10,金属综合材料 150×300cm,2018
东方艺术·大家:在形成现在这批作品之前进行了多少次尝试?
王家增:算是我最新作品尝试的第三批。在决定用铁皮进行创作之后,我在沈阳收购了一批铁皮运送到我在北京的工作室,之后便开始进行创作。在第一批作品完成之后,我将他们装裱后挂在墙上,起初觉得作品还可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觉得并不满意。于是开始创作第二批作品。在第二批作品中我特别注重作品的构成关系,同时还将版画里铜版的凹陷通过构成的方式和前面的主题物连在一起。但最终我觉得这批作品有点太偏构成,还是没有将自己内心的东西释放出来,所以我又将第二批作品颠覆了。本次展览呈现的是第三批作品,从观念起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
在做第三批作品的时候,我想把我的情感因素与构成关系、褶皱的生命关系都释放出来,同时在作品中运用了版画原理、雕塑原理,以及平面绘画原理,并将二维空间、一维半空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并用在一个空间关系中。
王家增 物的褶皱 系列 金属综合材料 150×180cm 2018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给作品带上编号?
王家增:工业产品一般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批量生产的,他们没有个性,仅仅只是产品而已。当它们变成废品,我将他们重新恢复褶皱,并把他们重新装在盒子里,重新给他们编号,让物体本身的生命价值再次得到体现。盒子是权力的象征,我把所有有个性的生命放在盒子里,这就像社会一样。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每个人可能都有压力,你对物的压力,物对你的反压力,都是这种压力相互之间的过程;在社会当中也存在这种问题,社会给你的压力,你给社会的压力,这都跟社会有关系。
另外数字代表时间,目前我们生命的计算方式也是用时间来计算。在自己的一生中,如何有效的利用时间,尤为重要。
王家增 场域 系列 金属材料 55×70cm 2018
东方艺术·大家:“物的褶皱”大概也就是来源于此吧?
王家增:在哲学上,像德勒兹谈过“褶皱” 他说:“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有褶皱,岩石、江河、森林、组织、头颅或大脑、精神或思想、所谓的造型艺术作品……无所不在。”我把褶皱放到盒子里给观者的感觉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每个人在面对、观看褶皱的时候所获得的不同心理刺激才是最重要的。
东方艺术·大家:近日,您在今日美术馆的三人联展中的作品叫“空间的褶皱”,本次展览叫“物的褶皱”,您对“褶皱”似乎敢兴趣?
王家增:在 “物的褶皱”这批作品之前,就开始尝试通过版画的形式去表现“褶皱”这个概念,也算是做草图的一部分吧,之后才形成这种完全跟材料有关系的作品。我一直对材料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我是铜版专业,动手能力很强。在做这批作品的时候,我经常是做到晚上大概十二点到一点多钟,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
王家增 物的褶皱-13 金属综合材料 40×50cm 2018
东方艺术·大家:一天工作这么长时间?
王家增:我对每一个展览都非常重视。在我看来,展览就是检验自我的一个过程。做任何展览,只要是有作品呈现,就会面对其他艺术家、评论家、媒体、包括欣赏你的收藏家,你需要对这些人负责,尤其要对自己负责。白盒子艺术馆的空间特别好,我特别注重这次个展,所以不自觉的就会工作很长时间。
一楼展厅作品展示
东方艺术·大家:作为一位已经成熟的艺术家,您会有创作上的“中年危机”吗?
王家增:没有。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留德的老师,他就经常谈艺术家如何再继续往前走。作为一位艺术家,第一需要勇气,第二需要智慧。你要敢于颠覆自我,把曾经不好的自己砸碎。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的往前走。当你老觉得自己的作品画的好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自己。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在自己一个展览做完之后,感觉自己很满意的时候,就要开始提高警惕,在下次展览的时候,就要尝试把上一个展览中不好的内容砸碎,颠覆,把好的东西继承下来。我就是这样在不断颠覆自我的过程中前进。
保守与否与年龄无关。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德国,发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非常现代。艺术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如果大多数艺术家都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画原来的东西,我想这个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
王家增 悬挂 120x150cm 布面丙烯 2017
王家增 城迹 60 200x200cm 布面丙烯 2015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新作品主要是大量的使用铁皮,又因您是纯手工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肯定会大量的消耗体力,与平面绘画完全不同,在这样高能耗的创作过程中,会削弱您创作的热情吗?
王家增:在考大学之前,我就工作已经工作了八年。十六岁工作,电焊,锻工我都做过,所以创作这些金属材质的作品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在每天抡大锤,敲打它,打磨它,挤压它,然后再将它们安装到盒子里面的过程,不仅不会感觉累,反而还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心都变得强壮。
王家增 物的褶皱-8 金属综合材料 85.6x120cm 2018
王家增 物的褶皱-7 金属综合材料 85.6x120cm 2018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将白钢这种具有现代化工业的材质带入作品?
王家增:过去我总是在表现旧厂房、废墟,这种过去式的东西,时代在不停的往前推进,艺术创作也需要不断的更新。白钢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我把这些当代的材质和一些褶皱变成一种对比关系在作品里,既链接过去也处在当下。
一楼东侧展厅 作品展示
东方艺术·大家:从20世纪90年代,您一直在关注信息时代传统工业社会和城市的变迁,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心理的变化吗?
王家增:我觉得一个人的艺术创作脉络特别重要。比如,我最早开始画盒子系列,今天还有该系列。最早盒子系列是人装在盒子里面,后来变成反应社会环境、工业垃圾、城市拥堵、大气污染。《城·际》系列到“无名之地”再到“物的褶皱”都跟过去有所联系,但艺术形态上跟过去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是完全颠覆了过去的东西。其实艺术家要给自己留点空间,比如说我第一个展览做完之后,下一个展览的空间一定要留出来。就是储存你的想法,储存你的思想,储存你对艺术的这种设计因素。然后这个展览完全结束之后,下一个展览可能就是另一个新的形态。我绝对不会保守在过去的形态当中,因为保守也没有用。时代在往前走,艺术也应不断地进步。
王家增 工业日记309 300x600cm 布面丙烯 2011
王家增 工业日记267 200x300cm 2011
东方艺术·大家:您现在的作品感觉像是集雕塑、装置、绘画、版画于一体的作品,已经不能简单的进行归类?
王家增:对。中国现有的艺术教育体系会有明确的门类划分,在西方已经打破了这种体系。它就是绘画,或者叫造型。我把所有的形态运用到我的作品当中来,包括,雕塑语言、装置语言、版画语言等都在里面。我在不断的往前走,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一楼展厅 作品展示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作品有种中国画大写意的感觉,很有气势,感觉您很讲究作品的画面感?
王家增:这可能跟我注重画面的经营有关,我觉得艺术创作画面的经营很重要。
我一直在研究古典绘画当中的抽象因素。比如说弗兰西斯卡里的黄金分割是不是抽象,它里面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很少有人去研究,蒙德里安的一棵树是怎样变化过来的,我把这种抽象的因素运用到我的绘画当中。
一楼西侧展厅 作品展示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如何看待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王家增:我觉得人一定心态要好,别把作品卖多少钱太当回事。作为艺术家,商业固然重要。但如果你将它变成最重要的,你就会变得保守,反而影响你艺术的前行与发展。如果你把艺术放在第一位,顺便可以变成商品,摆正两个位置,可能你就可以把艺术做的更好,而且艺术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一楼展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