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1965年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是中国最早一批进入国际当代艺术语境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洪浩的艺术创作基于一种冷静且理性的对于所处“世界”的观察。与其将他定义成一个艺术家,洪浩更像是一位研究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学者。通过敏锐的洞察,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循环当中,抽丝剥茧的找出那些恒定的规律,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构建的这套价值系统,并用它去认识和评判世界。
对于洪浩来说,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方式,也是探索过程本身。从90年代的版画、摄影系列《Mr.Hong》,到2000年之后的数码扫描系列《我的东西》(2001)、《负部》(2008)、《就势》(2011),再到后来的抽象色块《往复》(2012)、《反光》、《万相》系列,以及最近的《物境》、《边境》、《四季》系列,这其中的每一个系列都包含了艺术家在当时提出的新追问。并不像大多数的艺术家一样,洪浩的创作不是等一个系列结束才开启一个新系列,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想到新问题之后,就顺势开启一个新的系列,选择一种适当的形式去“讨论”它,有条不紊的让各个不同系列分别行进。经过时间的积累,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套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回看2000年以后洪浩的创作,可以归纳为收集、归档、测量、分类、随机五种元素。这些特点可以追溯至艺术家受版画学习的影响。版画制作过程中凸显的简洁概括的语言、平面化的呈现、中间媒介的转述、程序化的制作工艺以及倾向于理性的叙述方式在洪浩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继承。
《我的东西》是2000年之后的第一个代表系列。新世纪初,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数码家电开始大规模普及。数码扫描这种与版画制作具有相似性,同样运用中间媒介转述方式输出的新兴媒介引起了洪浩的注意。从2001年一直到2012年,洪浩把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大大小小的物品都通过数码扫描的方式转换成图片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生活影像档案,透过对这些物品集中、成规模的观察,了解自身的生存状态。“聚集在一起数量繁多的物品,形成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使观者不由得联想到自身的消费习惯,开始反思是否存在浪费行为与不必要消费。”批评家高名潞将洪浩这一系列定义为中国极多主义。
《反光》和《万相》两个系列的灵感来源于《我的东西》,对扫描的日常物品的图像进行消解,只留下物体的轮廓线条。《反光》系列强调物品的体形美,用笔触加强表面反光和轮廓的立体层次感,暂时抛弃对这些日常物品档案式的思考,回归抽象的审美欣赏。《万相》则是在这基础之上,通过不同版面之间立体的叠加和抵消,将物品的轮廓进一步消解,使得之前尚且能识别的物体轮廓变得更加难以分辨,无相无形。
《四季》独立于之前的系列,创作于疫情期间,是艺术家对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回应。空白、崭新的画布被置于室外,一年四季,风吹雨打,自然的侵袭在画布上留下痕迹。大自然是这幅画作真正的“作者”。艺术家还准备了一个日记本,从画布被放置在室外的第一天开始写日记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尽可能的不间断。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创作,取名为《四季》。
洪浩说过:“艺术作为我生存中的选择在于它能够提供给人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自由,一件可以展开想象力的工作会让人的生活变得具体和生动从而远离乏味,这是一个避免同流合污使自主和自在得以实现的有效方法。”艺术对于洪浩来说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适合的生存方式。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消除表象、对事物和自身本质主义式的追问,试图通过艺术保持思维的独立,在其中寻求某种不变的共性,以应对易变的外部环境。